四、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做人比作文更重要,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或者叫研究问题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文章为工作服务,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得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 我们经常讲“开门当秘书,关门当领导”,而要当好“领导”,就必须经常想领导关注的问题、思考领导想的工作,做到与领导思路对接、同频共振,而不是游离于领导之外,置身于工作的边缘,为文章而文章,为材料而材料。要领会领导的思路,研究领导的言语习惯,更重要的是研究领导所担负的工作。 研究工作,就要经常想工作进展得怎么样,我能为领导决策做什么?如果我是领导,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希望怎么干?向上级汇报,就要想了解我们做了些什么,上级领导想听什么,怎样汇报才能更出彩。对于写材料来说,你对问题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你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决定了材料的适用度。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必须围绕工作,围绕问题,特别是中心工作、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站位全局,才能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写出的材料才能切合实际,解决问题。 做人比作文更重要。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反过来说,也就是人如其文。一个善于做人的人,写出来的材料、讲出来的话就会是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而不会是昏话、废话、假话,甚至不说人话。一个缺乏爱心、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写出真诚感人、温暖人心的文章。内心狠毒,文字必定阴冷;正在谈恋爱,文字就灿烂。谦虚的人,必定好学;有教养的人,材料必定雅致;乐观的人,材料必定生动;宽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气;认真的人,就不会错字连篇。人实在文笔才能实。 郭沫若说,文章是人写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所以:态度决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风就是作风,文章就是形象。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才是最高境界。 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生活有生活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工作有工作的规律。文字材料也一样,只要在平时具体写作实践中勤研究,多琢磨,多摸索规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文章就是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也不能违背规律。即使创新,也有规律。许多工作可能性质不同,但规律是一样的。所以,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重要。 写作规律大体是“无三不成文”。 第一,三句话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型、句式。这种句型句式,高度概括,精准凝炼,富于哲理,简洁有力。譬如“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三严三实”等。还有,人生有三通: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等等。这种排比句式,或并列、或递进,说理精辟、表意精准,很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就写作本身而言,“三”是布局谋篇之道,具有规律性,是种方法论。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叫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我们写的公文材料大多属于议论文范畴,而议论文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其中论证方法就是运用三段论,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用“三”来布局谋篇和构思讲话,有很多可以借鉴。譬如礼仪性的讲话,往往讲三个方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一般年度工作报告,也是三部分:回顾与总结;目标与任务;希望与要求。大多数的阶段性工作讲话,也基本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么样,当前问题是什么,下步工作如何干。这种三点式,最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第三,对于写材料,也有很多“无三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公文标准三个有:有思想做灵魂,有结构做筋骨,有内容做血肉;公文语言讲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改进文风三个字:短、实、新;选择材料三原则:值得写,能够写,适合写;文稿修改三方法;顺着改,照着改,问着改;文章结尾有三忌:忌虎头蛇尾,忌画蛇添足,忌草草收兵。等等,讲的都是一种规律。 文有“三用”。 一是实用,就是有实际使用价值。公文因实用而生、为实用而作,实用是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文的生命。起草的意见、决定、通知、方案等,首先考虑成文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公文的语言就会主旨鲜明,指向准确,简明扼要,精炼精当,落实起来便于操作、易于执行,而不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努力做到不写废话,不写自己没弄懂的话,不写没有根据的话,不说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话。可以说,几乎所有公文起草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没有真正领会其实用性上找到根源。 二是适用,适合的适,意思就是符合要求。我们是抓质量的,质量的功能就是具有符合性、适应性、满意性。文字材料也是一样,首先要符合要求,满足需求,不适合、不适用,都是一纸空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xx种公文文种,其定义前都有“适用于”三个字。除文体、文种之外,讲适用,还要讲得体,讲分寸。不同文体、不同文种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语气不同,表达的态度也不同。譬如,“不予同意”“不同意”“不拟同意”都是不同意,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一样。因此,无论文体、文种,还是用词、用语,都要讲究适用二字。某种情况下,适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受用,就是好文章、好文稿要让人读着悦心,听着得劲,看着舒服。写文章讲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也要讲以言悦人。写文章就是用笔说话,但有话说还得把话说好。譬如开会讲话,凡是好的讲话材料总能让人感到“有说头”,“有听头”,“有想头”,“有劲头”,这样的讲话才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读者才能看得进,听者才能坐得住。 五、写材料苦,写材料难,保持好心态最关键。 写材料有三难。 一是难在材料学问深。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想当好“笔杆子”,没有几年硬功夫你应付不了。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你得让“外行看你像专家、内行看你像行家”。情况不熟悉、肚子里“没货”,巧妇难做“无米粥”。报告文件别人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看;别人不掌握工作情况,但你不能不掌握;对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别人不知道,你不能不知道。这是第一难,难在材料学问深。 二是难在家里媳妇孩子不好哄。没结婚时,人家姑娘凭你是个“笔杆子”,“情书”写得妙语连珠,情真意切,结了婚才知道这点文采最不实惠。节假日,别人陪着媳妇孩子转商场、逛公园、去旅游,你得闷在屋里找资料、想观点、寻材料、憋灵感。 三是难在亲朋好友不理解。再会写材料的人,都知道没有好写的材料。单位写材料的人,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大笔杆子,写个材料在你手里算个啥?大大小小一个材料,哪个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扒皮抽筋?别人都说你能写,可是“谁知其中苦,谁解其中味”? 写材料要保持“三好”。 好心态,就是把心态建设好,保养好,把握好,保持平静心态,保持平淡心态,保持向上心态。 好状态,就是面对材料任务,要不断调整精神状态,调优工作状态,保持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 好姿态,就是当面对诱惑、面对荣誉、面对与人合作、面对干部调整,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淡泊明志,坚守崇高,清风明月,自得其乐。 当“三好”秘书。 性情好。就是在压力下能逆来顺受,能忍辱负重,能任劳任怨,能委曲求全,再苦再累,也要撑开肚皮,装得下饭菜,装得下知识,装得下委屈。 文笔好。不用说了,简单说就是坐下能写,站着能说;出门能办事,回来能谋划。 身体好。熬眼磨屁股,也是出力活,身体不好,经不起摔打,受不了折腾,再有才华,也顶不下来。 |
GMT+8, 2025-4-11 04:25 , Processed in 0.042210 second(s), 21 queries .